毕业论文摘要、目录、和致谢

题目:

战国秦汉二十八宿星图的天文考古学解读

摘要:

战国至汉代是二十八宿体系逐步完善的关键阶段。本文运用天文考古学方法,基于曾侯乙墓漆箱天文图、汉代壁画墓星宿图、二十八宿宿名漆盘及汉代天文画像石与木刻星图等四类考古材料,对这一时期的二十八宿星图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解读,探讨二十八宿的形象演变、构图特征及其文化背景。战国秦汉时期的二十八宿星图展现了“星”与“象”结合的特点,融合四象、北斗、日月等天文元素,在星形与星数的绘制上较为准确,并在图像表现上受到民间文化信仰的影响。星图布局上,“五宫”天区划分在星图中逐渐显现,二十八宿呈现“顺时针”与“逆时针”两种不同排列方式,受观测视角差异及浑天说、盖天说宇宙观念的影响。战汉时期的二十八宿星图在古星图发展史上承前启后,首开写实式星图先河,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及天文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二十八宿;战国秦汉;天文考古学;古星图

目录

致谢

行文至此,意味着我的本科学习生涯即将画上句点。回首这段充满挑战与成长的旅程,心中唯有感恩。在此,我谨以最诚挚的谢意,向所有给予我支持与帮助的师长、亲友致以最深的敬意。

首先,衷心感谢我的论文指导教师薛程老师与学业导师王振老师。薛老师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敏锐的学术眼光,从选题构思到框架完善,为我的论文提供了悉心的指导;王老师则在本科四年中始终关注我的学业发展,以渊博的学识和耐心的解惑为我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两位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深刻体会到治学之道的精微与为师者的风范。

特别感谢豆海锋老师、李晓健老师、李悦老师以及在旬邑田野考古实习中结实的诸位老师。在实习期间,你们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带领我们触摸历史的脉络,用躬身示范指导我们实践教学。风吹日晒中的点滴指导和贴心鼓励,不仅让我收获了专业技能,锤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也让我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为期四个月的田野考古实习成为了我本科生涯中最宝贵的经历。

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石云里老师对我学术道路的指引。您关于天文考古与科技史研究的真知灼见,为我打开了跨学科研究的视野,也让我对未来深造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能够继续跟随您攻读研究生,是我莫大的荣幸。在未来的学习中,我期待在您的指导下深入探索天文考古与科技史的交叉领域,传承您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努力在学术道路上踏实前行。这份知遇之恩,学生铭记于心,并将以不懈的努力回报您的栽培。

论文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王坤泽师兄的帮助。在无数次的学术探讨中,王师兄总能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思维,指出我论文中的不足,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王师兄倾囊相授和热情鼓励,不仅让论文的质量得以提升,更让我感受到了学术道路上同伴互助的温暖。此外,特别感谢现就读于山东大学考古学院的谢宇轩师兄。自本科入学以来,谢师兄始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田野经验给予我诸多指导与帮助。谢师兄在考古研究和实践中所展现的专业精神与学术热忱,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

我还要向所有曾给予我帮助的师长、同窗和挚友致以诚挚的谢意。虽然无法在此一一具名致谢,但你们在学业上的悉心指导、生活中的温暖关怀,都将成为我珍藏于心的宝贵记忆。这份情谊,必当长存心间。

最后,我要将最深的感恩献给我的父母:是你们二十多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毫无保留的爱与支持,为我营造了安心求学的环境。感谢一路陪伴我的伙伴们,你们的欢笑与鼓励,是我面对困难时最坚实的后盾。

山水一程,终有一别。科研之路漫漫,书山学海须勤苦。我将怀德守正,砥砺前行,不负众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