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地区的古代青铜器

项晖 2021119033

内容摘要:胶东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文化区域,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形制上与山东其他地区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总的来看,商代胶东地区出土铜器不是很多,以东夷文化为主;西周时期出现了与中原形制相同和富含地方特色的两组器物;西周晚期至春秋中叶本土文化因素增多;春秋晚期以后则和齐国其他地区的青铜器无差别。对胶东地区古代青铜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形制演变以及背后的特殊历史事件和文化交融因素。

关键词:胶东地区 青铜器 商周

一、概述

胶东地区通常指的是胶莱河以东的山东半岛地区,大致是今青岛(不含胶州、黄岛的部分地区)、烟台和威海三市所管辖的范围。从大区域来看。胶东地区是海岱文化区的范畴,这里的文化是由东夷族创造的。

地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1 胶东地区范围图

海岱地区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已经十分发达,构成了扁扁洞遗存——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演变序列,到了夏代的考古学文化则是岳石文化[1]。不过苏秉琦[2]、严文明[3]等学者曾指出,胶东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可能并不与海岱其他地区完全一致,有其特殊性。此后,商文化东侵,商文化大辛庄类型在二里岗上层晚期就已经占据了潍河以西的大部分地区,到了商代后期,殷墟文化苏埠屯类型大概扩张到了潍河一带。但是晚商胶东与海岱其他地区大不相同,文化面貌基本上东夷的,很少见到商文化的因素,典型代表就是以长岛珍珠门遗址命名的珍珠门文化[4]。到了周代比较单纯的东夷文化仅见于山东半岛东端乳山市境内的南黄庄文化,东夷文化已经进入了尾声[5]

表1 海岱整体或胶东西部地区与胶东地区文化脉络

时代 海岱整体或胶东西部地区 胶东地区
新石器 扁扁洞遗存——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白石村一期——邱家庄一期——紫荆山一期 (北庄一期)——北庄二期——杨家圈一期——杨家圈二期
二里头 岳石文化(胶东为照格庄类型,以西为郝家庄等类型)
二里岗 二里岗文化大辛庄类型 珍珠门文化
殷墟 殷墟文化苏埠屯类型
西周 周文化 周文化、东夷古国文化、南黄庄文化(单纯的东夷文化)
西周晚期至春秋中叶 齐文化 莱文化
春秋晚期之后 齐文化

胶东半岛出土的青铜器,年代主要集中在周代,通常认为这些青铜器是属于莱国的,莱国是商周东方的一个诸侯国,春秋时期莱国被齐国灭亡之后则属于齐国的范畴。也有学者认为应当分属莱、纪两国,并且可能存在一些不知名的小国。同时也发现有少量具有商文化和较单纯东夷文化色彩的铜器。关于胶东地区的古代青铜器研究相对较少,后续更多工作或许有助于从器物角度阐释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活动与融合。

二、胶东地区青铜器阶段特征

笔者尝试综合前人研究,尽可能查阅到发掘报告等文献[6],将胶东地区的青铜器发展过程分为商代后期、西周、春秋、战国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列举青铜器发现地点和器类,并挑出部分重要器物进行介绍。出土地点分布图由本人通过山东省标准地图服务系统(2022版)绘制。

(一)商代后期

虽然龙山时期的栖霞杨家圈遗址就发现了铜条和铜渣[7],可能已经开始制作简单铜器,岳石文化照格庄遗址发现的铜锥经鉴定为青铜[8],但现阶段东夷族的岳石文化和珍珠门文化均未发现铜礼器的存在的证据。毗邻胶东地区的青州苏埠屯商墓出土了一批殷墟三四期的重要青铜器,包括容器、兵器和乐器[9]。此外潍坊寿光[10]、坊子区[11],胶州西菴[12]等地均发现有晚商青铜器并包含容器。但因其地处胶莱河以西,并不在本文研究的胶东范围之内。

地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2 商代后期胶东及附近地区出土青铜器地点

以往学者的研究统计认为,在殷墟时期胶东地区并未有青铜礼器的存在。但笔者了解到在莱西前我乐村,2003村民年在修路时偶然发现了一座商墓,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包括饕餮纹青铜壘、青铜觚等器物残件和一件完整的青铜钺。所出土的器物类型均可在苏埠屯青铜器中找到。

其中青铜钺属于商代后期,通高33.8厘米,肩宽24厘米,刃宽29.2厘米,肩厚1.5厘米,重4.06千克。器身呈长方形扁平状,素面无纹饰,上厚下渐薄,上方正中有一方形穿孔,肩部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内呈半圆形,刃部宽大,呈弧形刃[13]

莱西博物馆藏前我乐商代钺 山东博物馆藏青州苏埠屯亚醜钺

图3 莱西前我乐与青州苏埠屯出土青铜钺比较

与苏埠屯出土的亚醜钺相比,该青铜钺器身单调许多,但二者形制却颇为近似。有人研究认为这类钺与中原同类铜钺具有极高相似性[14]。前我乐商墓的主人可能是从属于苏埠屯商墓所在部落的地方将领,青铜礼器的发现可能证明当时商文化的势力已经跨过今潍河、胶莱河乃至大沽河,胶东地区并非是商文化的“空白”。

(二)西周时期

本段又可分为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和西周晚期四个阶段。笔者根据以往学者研究对能查阅到的青铜器出土材料逐一进行了梳理,主要整理了青铜器出土地、器型及特征和纹饰和装饰类型。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出土地点相对较少,主要有龙口鲁家沟、烟台芝罘烟台二中和荣成学福村三地,器类有鼎、尊、爵、壶、戈、镞。纹饰以兽面纹、弦纹、云雷纹、夔纹为主,还有蝉纹、鳞纹、圆涡纹、凤鸟纹。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出土地点集中在龙口、蓬莱和威海环翠区三地,器类较为丰富。食器有:簋、鬲、甗、鼎 酒器有:尊、壶、卣、觯、爵 水器有盘、勺、盆,此外还有戈、镞、饶等兵器、乐器。纹饰以兽面纹、云雷纹、弦纹为主,少量夔纹、蝉纹、凤鸟纹、波带纹,个别器物有绳纹、顾龙纹、重环纹、火纹、四瓣目纹、象首纹;有的器物带有乳钉。

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出土地点主要有龙口、招远、烟台、莱阳一带,分布范围有所扩大。主要器型有簋、鼎、甗、壶、盘、盆、匜、钟、铃等。兽面纹、弦纹占比依旧很大,有的器物继续带有凤鸟纹、波带纹、重环纹、鳞纹,新出现了窃曲纹、瓦纹、蟠螭纹和三角纹。

地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4胶东地区出土西周时期青铜器地点及南黄庄东夷文化位置图

有关信息见附表1、2

另外海阳上尚都、长岛大钦岛北村也出土了可能为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未列入此表。

在所有出土器物中,龙口归城遗址及周边地区(如蓬莱等地)的青铜器占据了大多数,因此很多学者通常将此作为一个分类依据。

曹斌将胶东地区的青铜器族属分为以以鲁家沟-归城为中心的半岛西侧和烟台-莱阳为中心的半岛东侧,两个相对独立而又互相竞争的铜器群应代表莱、纪两个不同的封国[15]

吴伟华将西周的胶东青铜器分为黄县(龙口)及相邻地区和其他地区两部分。他认为黄县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的随葬组合形式、形制均与周王畿地区像合,而半岛其他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则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16]

朱凤瀚在《中国青铜器综论》将西周胶东地区的青铜器分为了莱阳等地的纪国青铜器、黄县(龙口)出土的莱国青铜器、和威海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三部分进行介绍[17]

笔者则综合上述观点,介绍几个值得关注的器物。

(1)龙口附近的“莱国”青铜器

这类器物与中原地区周文化器物近似,铭文中通常记载了某人因功而受赏的故事。可以从中窥探周文化势力在胶东地区的拓张。

图片 监鼎

西周早期偏早,出土于龙口梁带村,现藏于烟台市博物馆。器腹有铭文六字: 图片 监作宝尊彝。发掘者认为 图片 监为作器者。朱凤瀚先生指出 图片 监为 图片 地之监, 图片 有可能属于本地区属于周的一个小方国[18]。这表明早在周初,周王朝势力已经延伸到了当地。

②启尊 启卣

西周中期(昭王)时期。归城小刘庄出土。

启尊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内底铸铭文14字。大意为启跟着周王往南方征战。

启卣现藏于山东博物馆,有铭文三十七字,上面也铸有“王出兽南山寇”的字样。

宣王时师寰簋有铭文“今余肇命女率齐师、纪嫠、莱棘、尼、左右虎臣征淮夷。”而归城则被认为是莱的都城。由此可见,莱国作为一个东方重要诸侯,参与了周王朝对南方的征伐。

当前学界对于归城究竟是否是莱国都城尚存争议。朱凤瀚指出归城遗址M1和庄头村M1中出土的与王畿地区铜器在组合、形制上皆近同之器组,因此归城应当属于周王朝势力控制的一片区域而非莱国所在1

图片 监鼎 启尊 启卣

图5 图片 监鼎、启尊与启卣

(2)烟台、莱阳等地的“纪”青铜器

纪国遗存主要有莱阳前河村和烟台上夼村。

己侯夔纹壶约为西周晚期,莱阳前河村出土,现藏于烟台市博物馆。造型十分精美。器身满布纹饰分作六层:由上至下第一层为三角纹内填变形夔纹:第二层为波带纹;第三层为窃曲纹,第四层为夔纹:第五层为窃曲纹,第六层为波带纹。绳纹形矮圈足。圈足内刻有铭文3行,共13字:“己侯乍(作)铸壶,事(使)小臣台(以)汲,永宝用。”。

这件己侯夔纹壶与烟台上夼村出土的编织纹铜壶腹部都具有交错三角纹,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二者可能都属于纪国。

莱阳前河村 烟台上夼村

图6 莱阳、烟台等地出土的“纪”青铜器(来源《中国青铜器综论》)

莱阳前河村 烟台上夼村

图7 莱阳、烟台出土的铜壶比较(来源:烟台市博物馆)

(3)招远出土的“齐”字样青铜器

齐仲簋约为西周晚期,招远东曲城出土。铭文“齐中作宝簋”。发掘者认为篡铭中的“齐”应即齐国之齐,“齐中”即为器主,他可能是与姜齐统治集团关系密切的贵族,受封或驻守于曲城[19]。有学者则认为其与齐丁公伐曲城有关[20]

图8 招远东曲城 出土齐仲簋

(4)威海地区的青铜器

主要有荣成学福村(西周早期)和威海环翠区出土的两个墓葬(西周中期)中的青铜器。对这两个出土地的器物的研究目前较少,但可以认定这里已经属于周文化的范围之内。

图9 荣成学福村出土的青铜器

方甗

图10 威海环翠区出土的青铜器

在乳山地区还保留了由珍珠门文化发展起来的,保留东夷传统的南黄庄文化,出土了少量铜镞[21],但未有容器的存在。

(三)春秋时期

胶东半岛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器,时代以春秋早、中期为主,也有春秋晚期的器物。出土地主要集中在龙口、栖霞、烟台蓬莱、海阳等地,尤其是海阳地区发现了一组春秋中晚期的高等级墓葬,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青铜器。

从器类来看沿用容器的有鼎、甗、鬲、簋、壶、盆、盘;新增的容器有匜、罍、 、鉴、敦;此外发现有提链盒等小型器物;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青铜兵器、车马器和工具;海阳前嘴山目的还出土了两套编钟。

从纹饰上来看,弦纹、变体夔(龙)纹、云雷纹、勾线纹、三角纹、窃曲纹、夔纹、勾曲纹数量相对较多;部分器物带有乳钉、兽面纹、勾连纹、蟠螭纹、垂鳞纹;有的器物带有回纹、直鳞纹、瓦纹、圆点纹、竹节纹、重环纹、变体蟠螭纹、凤纹等。

地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11 胶东地区出土春秋时期青铜器地点位置图

详情见附表3、4。

关于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我们可以着重关注以下问题。

(1)龙口出土的“纪”国青铜器

龙口归城南埠村出土了一批春秋初年的青铜器,有盨4,盘、匜、甗(存鬲部)、鼎各1。盨、盘、匜上铭有“㠱伯”字样。说明其来源于“㠱”国。大多数学者考证认为“㠱”和“纪”应为一国。

吴伟华将这组青铜器与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作比较,认为其形制近同,这组青铜器为中原式[22]

龙口鼎 龙口甗(存鬲部) 龙口盨
三门峡鼎 三门峡甗 三门峡盨
龙口鬲 龙口盘 龙口匜
三门峡鬲 三门峡盘 三门峡匜

图12 龙口南埠村与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青铜器比较

归城既为莱都,为何会出土纪国青铜器?李学勤指出这组青铜器应为媵器,并认为但综合烟台、莱阳等地发现的西周纪国青铜器,可见纪国疆域和影响之大,将胶东半岛全部划为莱国是不正确的[23]

(2)的出现

  • 是春秋时期新出现的一种青铜容器,早期的报告称其为“舟”。
黑色的花瓶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片包含 室内, 容器, 桌子, 食物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13

关于 的用途,主要有水器和酒器两种说法。刘翔认为其是水器,是由西周的酒器盉发展而来的[24]。朱凤瀚则认为盉应当是酒器,因为随葬组合中已经有盘、匜作为水器,而 作为酒器可以构成食、酒、水器的完整形式[25]。近年又有学者从少量铜 中的残留物分析以及铜 伴出器物组合来研究,认为铜 源于胶东地区的土著居民,作用是食器,做盛羹之用[26]

关于 的起源,众多学者认为其起源于山东地区。吴伟华认为 起源于山东地区的齐国,最早仅见于齐国核心区域鲁北地区,随后向山东其他地区和中原地区传播。

栖霞吕家埠、蓬莱柳格庄、海阳嘴子前等地均出土有春秋时期的 ,长岛王沟则出土有战国地区的 。毕经纬以足部和耳部为主要依据对 进行分型[27],从这个角度来看胶东地区出土的 均为平底无足、除蓬莱柳格庄出土的一件 为单耳外其余均为双耳。吴伟华则主要通过腹部形制进行分型[28],从这个角度来看胶东地区出土的春秋时期 均属于A型(腹部横截面作圆形或椭圆型);而长岛王沟村出土的战国 则属于B型(腹部横截面作圆角方型)。胶东其他地区出土的战国 和王沟村相似,这也代表了 的演变序列。

胶东地区铜 出现时间较早,发现数量较多,形态演变与山东内陆地区一致,可能是受齐文化的影响。

栖霞吕家埠 蓬莱柳格庄 海阳嘴子前M1
海阳嘴子前M2 海阳嘴子前M4 海阳嘴子前M6
栖霞杏家庄 长岛王沟M1(战国中期) 长岛王沟M10(战国晚期)

图 14 胶东地区出土的铜

(3)高等级礼器的发现

海阳嘴子群前墓群出土的春秋青铜器数量众多,其中不乏一些等级较高的礼器。

M1的年代为春秋中叶,出土了编钟7件,其中钮钟2件,甬种5件,但尚不能确定是否为成套乐器。

M4的年代为春秋中期偏晚。出土了鼎7件,其中6鼎形制相同,另一鼎为形制较为特别的有盖鼎。“七鼎”按照列鼎制度是诸侯的规模,而M4显然并非诸侯墓,七鼎的出土表明了卿大夫对周礼的僭越。同墓还出土有编钟1套共9件,其中甬钟7件,纽种2件。发掘者指出从出土位置来看,这9件编钟应当属于一组。

因出土有带“陈”字的铭文,而胶东又是田氏封地,所以发掘者认为该墓群为田氏代齐前田氏家族墓地,M4所葬的可能是田僖子田乞[29],体现了其敢于冲破礼制的束缚和僭越的野心。

图片

图15 海阳嘴子前M4出土的7鼎

桌子上放了不同类型的零件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16 海阳嘴子前M4出土的9钟

海阳嘴子遗址的钟鼎并非首次在胶东地区发现成套编钟,海阳上尚都就曾发现一套编钟,共5件,其中钮钟4件、甬钟1件,发掘者认为是西周时期[30],也有学者认为是春秋早期。

图片包含 桌子, 项目, 小, 游戏机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17 海阳上尚都出土的编钟

蓬莱柳格庄M6出土了编钟9件,均为钮钟[31],有研究者认为可能是某个小国的国君。

图18 蓬莱柳格庄M6出土的编钟

(四)战国时期

胶东半岛出土的战国时期青铜器相对来说较少,资料文献也较少,故本文并未像前两个时期一样归纳整理出清晰脉络。

从出土地点来看,战国时期胶东半岛青铜器分布范围有所扩大,主要有平度、青岛城阳区、长岛(现属烟台蓬莱区)、威海环翠区等地。

地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19胶东地区出土战国时期青铜器位置图

从器型组合和形制来看,基本上山东其他地区相似,前期主要有鼎、豆、提梁壶、盘、 等,后期主要有敦、豆、壶、 、匜等,但未见淄博等地所见的耳杯;长岛王沟村还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铜兵器和车马器。

详见附表5

综合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时期出土的青铜器,有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1)海岛地区(庙岛群岛)出土的青铜器

长岛王沟村的战国墓葬位于庙岛群岛北长山岛北部,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器型种类丰富,除了鼎、豆、敦、提梁壶、匜、壶等容器外,还有数量较多的铜兵器和车马器。

长岛王沟村还发现有刻纹铜器和错铜铜器。M2出土的鎏金鉴、匜等,刻纹描绘了月舞燕饮和车马田猎的生动景象。M10出土了一对铜壶,以错铜成纹[32]

长岛王沟村墓葬等级非常高,随葬品也十分丰富。发掘指出,这反映了在战国早、中期,王沟墓群所代表的居民突然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阶段,与狭小的海岛不相称,可能与特殊的历史事件有关,王家沟墓群可能是被田氏迁于海岛的齐康公的宗族墓地。

长岛王沟M2蟠虺纹豆 长岛王沟M10
长岛王沟M1壶 长岛王沟M10错铜兽纹壶

图20 长岛王沟村出土的部分器物

实际上这并非最早出土于长岛及附近岛屿(即庙岛群岛)的青铜器。《中国出土青铜器大全》记载了长岛大钦岛北村的一件青铜鼎,因未见于报告而未在上表中记录。其时代为西周,略敛口,方唇,平折沿,深腹略呈垂腹,圜底,立耳微外撇。腹下三足外圆内凹,正视如圆柱,侧视扁平,背面有凹槽。上腹饰一周简化顾龙纹,足根饰有兽面纹[33]

躺在椅子上的雕塑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21 大钦岛北村铜鼎

大竹山岛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 、匕首、戈、鱼钩各一件,发掘者认为这些青铜器属于战国前期[34]。但因出土的 平底、圆腹、双耳,更符合春秋 的形制(即前文介绍的A型 ),因此有认为这些器物当属春秋中期。

图示, 工程绘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22 大竹山岛出土的青铜器

大钦岛、大竹山岛离长岛主岛南长山岛较远,且大竹山岛迄今没有常驻居民,海岛地区青铜器的发现或许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周、齐文化的势力范围。

应用程序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23 庙岛群岛出土的青铜器地点位置图

(2)其他文化遗存

山东地区的他国文化遗存主要有吴、越、楚、燕等几国。其中胶东半岛可见的有吴、燕两国,有争议的有越国。

①吴文化遗存

平度废品收购站征集吴夫差剑一件,现藏山东博物馆,属春秋晚期。剑身相对较宽,锋尖,剑身起脊,前锷内收。剑身有铭文 2行 10 字:“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通体长57.8、宽5.4厘米。

背景图案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24 山东博物馆藏平度出土的吴王夫差剑

山东邹城、沂水、临沂、莒县、新泰等地均出土有吴国兵器,有的还出土有印纹硬陶[35],但平度出土的这一件位置是最东的。或许可以以此进一步探讨齐、吴之间的交流互动。

②燕文化遗存

刘延常指出山东的燕文化遗存主要有兵器戈和刀币两类。长岛王沟墓M10:11青铜戈援略上扬,胡部三孑刺而形成三峰,内有刃,中见一长方形穿,是典型的燕国形制[36]。在青岛崂山区、平度、即墨、莱州、烟台牟平区出土了一些“博山刀”刀币。关于这类货币,李学勤认为是齐国受燕国影响自制的[37],有学者认为应当是乐毅伐齐进军过程遗留下的燕铸刀币[38]

长岛王沟墓M10:11 燕下都23号遗址Z1:33[39]

图25 燕文化铜戈比较

三、总结

最后,我们对本文涉及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个总结概括。

(1)胶东地区青铜器形制特征

传统观点认为商王朝势力并没有渗透到胶东地区,胶东地区属于东夷人创造的珍珠门文化,但莱西前我乐出土的青铜钺在内的青铜礼器似乎表明商文化已经影响了胶东地区的大沽河沿岸。

胶东半岛西周的青铜器,大可分为两组。一组以龙口归城遗址为代表,与中原地区的形制近似,另外一种以莱阳前河村遗址出土的纪国青铜器为代表,更加兼具地方特色。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胶东地区青铜器的特殊形制,毕经纬提出了以下几点[40]

①地域特点突出的器物:西周晚期的招远东曲城出土的卵形壶、环耳浅腹盘等都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此类器。卵型壶不知是否指的是该壶。

图示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 26 东曲城出土的部分青铜器

②文化的滞后:立耳鼎在春秋中期以后已很少见,但本区还时有发现,如海阳郭城镇、蓬莱柳格庄M9、蓬莱辛旺集 M11、栖霞杏家庄 M3 等都有出,但笔者尚未发现栖霞杏家庄春秋晚期的该器物

的出现较早:前文已述。

④纹饰特征:春秋前期、中期纹饰较少,素面较多,仅有三角纹、涡纹、夔龙纹、弦纹四种。春秋晚期变体龙纹兴盛。这与我们前面的统计基本上相符合的,可能由于样本问题,稍有差异。

男子的脸部特写与配字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27 海阳嘴子前 M6:2变体龙纹

到了战国时期,胶东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就与齐国其他地区没有明显差异了。

至于秦汉及以后的青铜器,则不在本文研究范围。

(2)“莱”文化与“齐”文化

胶东地区能确定国属的青铜有莱、纪和齐。

史料记载,齐灭纪在前690年,灭莱是在前567年。

刘延常将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的胶东半岛划分为“莱”文化的范畴,认为其以周文化为主融合了自身特色,在青铜器的表现有折线纹壶与瓶、提链小盒等[41]。他同时指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胶东地区和鲁西南地区的青铜器相较于西周早中期有较强的地方特色,他将这类青铜器称为“东土青铜器群”,其特点包括新器类、新纹样,窃曲纹、变体龙纹发达;在西周晚中期乃至春秋早期还保持了部分商代、西周早中期的青铜器风格。[42]不过似乎在莒地出土的青铜器中,上述特点更为显著一些。

不论如何,所谓的“莱”文化最终融入了“齐”文化中,共同铸造了齐鲁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见证。

白板上的文字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28 莱文化区范围

地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29 齐文化的动态演进[43]

(3)意义与价值

通过对胶东半岛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研究,我们不仅可以理清青铜器的区域演变序列,了解其形制的特点;也可以透过器物本身,通过对形制、纹饰、铭文、组合方式的研究认知其背后蕴含的特殊历史事件和文化因素。

因为本文是我通过总结已有报告和研究成果,尽可能得出自己的见解,有诸多不足之处,还恳请批评指正!

附表1 胶东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器器物表

阶段 出土地点 器类 数量 特征
西周早期 莱阳?龙口鲁家沟?[44] 1 旅鼎,圆口折沿,半环立耳,腹阔分裆,三柱足。饰雷纹、饕餮纹。有铭文。
龙口韩栾村[45] 1 西周 图片 (句)监饕餮纹鬲式鼎,鼎口直,平沿外折,方唇,双立耳。分裆,三柱足。腹部纹饰以分裆处为界分为三组相同的饕餮纹,以扉棱为鼻,细云雷纹作地,其两侧各有一倒立的夔龙。柱足上饰纤细的阴线蝉纹。

铭文:

烟台芝罘区烟台二中[46] 1 流后尾,宽流翘,尖尾,一对菌形顶的方柱。下接三棱锥状实心足,三足外撇。 腹部一侧有一半环形鋬,下与一足对应,鋬中下部有一圆形小孔。 柱顶饰圆涡纹,上腹部饰两道弦纹。 鋬内器壁上铸有一阳文“己”。 流部微残,一足残断。
荣成学福村[47] 1 口径18、高24厘米。弧形,圈足。主体夔纹,云雷纹作地纹,颈部、圈足饰夔纹、云雷纹。扉棱。

铭文:作宝口彝

1 口径27.5、最大腹径40、圈足径31.2、高45.2厘米。直口,尖唇,长颈。垂鼓腹,矮圈足。颈部有一对贯耳。颈部饰两道凸弦纹。
1 通长 24、援长 16.8、内长 6.7、胡长9厘米。长援,长方形直内长胡上有三穿;前锋呈三角形,中脊突起,横断面呈菱形。援之后部饰有云雷纹,直内上饰鳞状纹。
3 双翼,实铤。
西周中期 龙口徐家村[48] 1 辛簋,高128、口径20厘米。重2750克。侈口,束颈鼓腹,双兽耳有珥喇叭形圈足。腹上部饰兽面纹。腹内底铸有铭文50字。
1 高13.2口径16.8厘米。侈口鼓腹,分裆明显三袋形足中空。鬲颈以下饰绳纹。
烟台蓬莱区黄家村[49]

 

1 顾龙纹甑,口径 31、最大腹径 23.8、腹深 28、甑部深 16.5、足高 6.5、通高 46 厘米,重 6362 克甑鬲连体。鬲腹部外鼓,分裆,圆形柱足较矮。甑颈部饰三组顾首龙纹。鬲部饰三组兽面纹。
龙口归城曹家村[50] 2 M1:1,通高 26.8、口径25.5厘米。直口,方唇外折,立耳,口沿下纹带为火纹与四瓣目纹相间,雷纹地。柱足,足内侧有凹槽。
M1:2,通高21.7、口径18.8 厘米。方唇外折腹饰夔纹,圆底柱足。
1 M1:3, 通高40.6、口径28厘米。侈口,立耳,口沿下饰兽面纹。袋足为三个高浮雕兽面,腹内有抹角三角形铜算。算孔为5个“十”字,以一铜环将算一角固定于甗壁。
1 M1:4,通高46、腹径15.5厘米。器形瘦长。颈设贯耳,饰兽面纹,圈足有二孔,盖内插口,饰凤纹,顶设喇叭形捉手,亦有二孔。
1 M1:5,高18.5口径17.5 厘米侈口鼓腹,饰兽面纹、凸弦纹。内底有铭,五字:“作父辛宝彝”。
1 M1:6,通高23.5厘米。扁圆体。腹饰兽纹,一首二身。 圈足,子母口,环形耳。 提梁两端作兽头状。 有盖。盖饰凤纹。盖内与卤内底对铭。 四字:“作宝障彝”。
2 圈底。体饰二道凸弦纹,鉴饰兽头。
龙口归城小刘庄[51] 1 启卣,兽首提梁,腹、盖均饰一条波形纹带,云雷纹地。腹部带纹。中间饰突起的兽面。铭文五行三十七字,尾书符号二字,共三十九字。器、盖对铭。
1 启尊,高18 厘米。颈部饰波纹带,云雷纹地,带中间饰有突起的兽面。底铸铭三行十九字,尾书符号二字,共二十一字。
卤盖 1 饰饕餮纹,铭□父辛。
1 高11厘米腹饰饕餮纹。
龙口庄头村[52] 3 一号鼎立耳,方唇,平沿,腹较浅,柱形三足。腹上部饰凸弦纹一周。口径21.5、通高23.5厘米。
二号鼎立耳,方唇,平沿,束颈,鼓腹,三柱形足。颈部饰饕餮纹。口径17.5、通高17.5厘米。
三号鼎形制与一号鼎相同,口径26厘米。
方壶 1 子母口,盖部有方形把手。壶身为长颈,溜肩,腹最大径在下部,双贯耳,盖与底的两侧有孔,方圈足较矮口径9×13、底径12.5×16.8、通高 40 厘米。盖内有铭,凡二行五字(图四),文作:能(熊)买作宝壶。
1 卷沿,圆唇,浅腹,大圈足。腹上部及圈足部分以雷纹为地,饰弦纹、蝉纹、夔纹,上有小圆圈,组成精美的图案。口径29.2、底径20.7、通高11.2厘米。
1 敞口,两耳直立于口 沿 上。顺腹上部饰两道弦纹,弦纹中间饰六个方形乳突。两部与柱足部分饰象首纹。算为心形,有七个十字形和两个弧形透孔,一边有供提取的桥形耳与圆孔。底部有烟负痕。口径26.5、通高38.7厘米
2 一号鼎侈口,束颈,鼓腹,对称两兽耳有耳,盖上有圆形把手。通体为雷纹地,饰饕餮纹。口径18.8、通高28厘米盖、底对铭,凡二行八字。
二号簋大小、形制、花纹、铭文与一号相同。
1 已残。子母口,两端有羊首形盏,上设提梁。腹下部饰数道凸弦纹。腹最大径在下部。口径13、底径15.5米。高度不详。盖、底对铭,凡二行八字。
2 可看出卵形深腹,圆底,三角形尖足稍外侈。腹部饰雷纹,耳两侧饰一对乳丁。两件形制相同。
1 口部残,圈足较矮,腹上部有一道凸弦纹。
1 仅剩内部
1 残。
1 残。方唇,平沿,平底,器壁甚薄。
威海环翠区河北村M1[53] 2 口微敛,折沿,圆唇,立耳外撇,腹微鼓,圆底近平,三半筒状兽蹄式足。沿下饰一周三角云雷纹,上腹部一周凸弦纹,三足上端饰兽面纹,底由一范铸成。
1 足方形,连体。鬲腹较浅,弧形裆,四柱状足。甑上腹部饰凸弦纹二周,鬲四角各饰兽面纹。
1 直口微敞,方唇,长颈,垂腹,平底,矮圈足,颈部附对称的双耳。
2 ——
威海环翠区南郊村M21 1 直口,折沿,方唇,双直立耳,腹较浅,下腹内收,圆底,三半筒状兽蹄式足,颈部饰一周重环纹,腹纹一周凸棱。
2 形制相同。援、胡较长,援脊起棱,内长方形,平直,援、胡三穿,内中部一横穿。
若干
西周晚期 龙口东营周家[54] 2 大小、形制、花纹相同。算口,鼓腹,兽首双耳有,圈足下附三兽足。腹部饰瓦纹,器颈饰变形兽面纹一周,圈般足饰三角窃曲纹。M1:8,腹底有铭文凡三行十一字。
招远东曲城[55] 2 侈口,微卷沿,沿下纹饰以高浮雕兽头居中,两侧凤纹。双耳,饰兽头和勾线纹,勾形耳。圈足,饰凸弦纹。圈足下又三足,足根饰兽面纹,足端为较宽大的蹄形。铭文“齐中作宝簋”。
2 口平面形状略近三角形,抹角方形立耳。方唇平折。口沿下饰二道凸弦纹。底微圆近平、有烟贷。柱足。
此器与前器形式基本相同,唯器耳外侧饰双凹线。
1 直口浅腹,腹饰重环纹带,二环形横耳,圈足。
1 折肩,瘦腹,凹底,腹中部饰蟠螭纹,锈蚀不清。双兽头形横耳,各带一绳状圆环。
1 通高 38.2 厘米,小口收细,口沿不平整。大腹,腹径 24.5 厘米。平底下加有如同凸弦纹似的圈足。颈下设有对称的二只贯耳,一侧的腹中部有一圆条式弓形横耳。壶体饰8道垂鳞状纹带。
1 通高 20.4厘米,口径30 厘米宽沿斜折,领凹,方形附耳。底部凿成箅孔,通体素面。
莱阳前河村[56] 2 立耳,口沿下饰弦纹二周,足部残。
另一件形制相同,口沿下饰重环纹,足残。
2 直口,高颈,腹最大径在下部,四环耳作兽头形,其中两耳在口沿下两耳靠近底部,相互对称。器身满布纹饰分作六层:由上至下第一层为三角纹内填变形夔纹:第二层为波带纹;第三层为窃曲纹,第四层为夔纹:第五层为窃曲纹,第六层为波带纹。绳纹形矮圈足。通高34.5、口径6.6、腹大径20.5、底径11、圈足高2.1厘米(图版参:1)。圈足内有铭文:“已侯作铸壶,事(使)小臣台(以)汲,永宝用。”
小口外侈呈喇叭形,短颈,鼓腹,最大径在腹中间,分界处鼓出突脊大于腹下部,小平底,四环耳作上下对称布局,腹上部饰两层窃曲纹,腹下部所饰三角纹中有上下直线纹。
1 饭品合体,侈口,立耳,深腹,束腰。口沿下饰重环纹一周。鬲部饰象头形,腰内侧有隔用以承箅。口沿内部有铭,已残,可识四字:“作旅尊彝”。
1 附耳,圈足。口沿下与圈足部分饰重环纹。
1 兽首整,兽蹄足。口 沿下饰重环纹,腹部饰弦纹。
烟台福山区上夼村[57] 2 通高20.4、口径24.3 厘米。立耳,折沿,蹄足,腹饰重环纹一周,底及足部有修补痕和烟炱痕。腹内壁铸铭文四行二十二字(重文二字)。
㠱侯己华父鼎 通高 27.7、口径 29 厘米。形制与吴侯鼎同,腹饰弦纹两道。腹底经过修补,有烟炱痕。腹内壁铸铭文二行十二字。
2 侈口,细颈,鼓腹,凹底,肩有双环耳。颈部及肩部各饰弦纹一道。腹至肩饰三层三角纹,填以紧密的竖线。
1 口沿下饰目窃曲纹,四蹄足,兽首鋬。
1
1 另:鱼钩1

附表 2胶东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器纹饰表

纹饰/装饰 西周早期 西周中期 西周晚期 总计
饕餮纹(兽面纹,含变形兽面纹) 2 12 5 19
弦纹 2 10 7 19
云雷纹 2 9 11
夔纹 2 2 4
蝉纹 1 3 4
凤鸟纹 2 2 4
窃曲纹 4 4
波带纹 2 1 3
乳丁 3 3
重环纹 1 2 3
瓦纹 3 3
鳞纹 1 1 2
三角纹 2 2
圆涡纹 1 1
绳纹 1 1
顾龙纹 1 1
火纹 1 1
四瓣目纹 1 1
象首纹 1 1
蟠螭纹 1 1

附表3 胶东地区出土春秋青铜器器物表

阶段 出土地 器类 数量 特征
春秋早、中期 龙口南埠村[58] 4 㠱伯 图片包含 文本 描述已自动生成 左盨,右盈两耳与器中间,各有双梁衔接。盖、器瓦纹对铭各二十六字。
1 耳回纹,边缘勾屈纹,圈足直鳞纹。
1 㠱伯 图片包含 文本 描述已自动生成 左匜,流鋬相距40.5 厘米,腹高 14.0厘米,深9.0厘米,足高 5.5 厘米,整高 13.0厘米,边缘勾屈纹,腹瓦纹。屈兽为整,整中勾屈纹。下为四兽足。有铭文。
甗(存鬲) 1 通耳高 22.6厘米,腹深11.3 厘米,口径17.5 厘米,耳高7.0厘米,足高 8.0厘米,耳器各有双梁衔接,款足。口缘绕有深槽,为扣合处。底部有双线三角纹。
1 通耳高24.9厘米,腹深 12.4 厘米,口径24.0厘米,耳高5.5厘米。边缘勾屈纹,腹直有鳞纹,无铭文。
栖霞吕家埠[59] 1 侈口,平沿外折,弧腹,圆底三柱状足。两方形立耳外斜,外饰三道粗弦纹,间饰圆点纹。腹上部饰一周窃曲纹,腹下部有突棱一道。腹内有铸补的痕迹,腹外底部尚存较厚的烟炱。
1 素面,口沿外折,束颈,圆肩鼓腹,小平底。肩部有两个对称的桥形耳。
1 宽流,直口,前后各饰一桥形耳,平底。 腹上部饰一周细竹节纹。
1 椭圆形,器壁薄,已残。口微侈,圆唇,弧腹,平底。两饰两个对称的小环形耳,耳径0.08 厘米。 两边饰两个对称的大环形耳,耳径2厘米。
1 锋呈三角形,刃锋利,起脊近阑处一孔。长方形内,有一“T”形孔。阑侧三穿。两面各饰一浮雕蝉头,蝉头饰窃曲纹,两翼后伸。
其他 剑1,镞12,刀1,锛1,凿1,车马器多件。
蓬莱辛旺集、柳格庄[60] 1 直耳,深腹,足作马蹄形。口沿下饰夔纹二周,间以乳钉。足上部饰兽头。有扉。耳外部饰夔纹。器形稳重大方。花纹精致。
1 附耳,柱足,腹较浅,口微侈。口沿下饰细雷纹一周。
1 侈口,短颈,鼓腹,分裆,袋形尖足。腹上部饰重环纹一周。腹下部饰弦纹一周。
1 直口,高颈,扁圆形,三环耳。两耳在肩部,一耳在腹部。肩部饰夔纹一周,夔纹下缓以三角变形夔纹。
1 直耳,敞口,折沿,三款足作蹄形。器为上下分铸,衔接处有子母扣,中间有箅,箅孔作条状射线形。高口部有侈耳。
提链盒 1 鼓腹,敛口,有盖,器与盖皆有提链。腹部饰夔纹一周,盖部 满饰纹。盖钮作立鸟形。
2 口部折沿近平。腹上部饰弦纹二周。
3 已残。
编钟 钮钟9只
其他 戈8,矛1,剑4,镞1,锛1,凿1,车马器若干
海阳嘴子前M1[61] 1 M1∶61,直口,方唇,平折沿,方形立耳。直腹,圜底近平,三蹄足外侈。腹饰二道勾线纹。器物不规整,通体鎏金,底有烟怠。
鼎盖 1 M1:65,壁薄。圆形,顶平。立沿稍外斜。盖面中心设一只环形钮,围钮饰一周较宽变形龙纹纹带。纹带外缘设有三只等距板状钮,钮立面呈缺角方形,侧面饰勾线纹,周围饰 12个圆凹点。
2 大宽沿外斜折,沿外缘又起一周细棱,方唇。直腹,圜底近平,喇叭形高圈足。通体素面,制作较粗糙,器形不规整。
1 M1∶64,斜折沿,方唇,弧腹,平底,大圈足呈外撇状。两附耳。腹部饰一周反向勾线纹,圈足外饰一周垂鳞纹。附耳上部饰高浮雕纹饰,纹样中心饰一双目圆睁的兽面纹,两侧各饰一条变形龙纹。
1 M1 ∶63,器壁甚薄。方唇,敛口,卷沿,有领,斜肩,浅弧腹。大平底上凹。肩设对称扁环形横耳,肩下饰二道凸弦纹。
1 M1 ∶ 57,扁体,有盖。盖顶设扁体半环钮。内插口。壶直口,长颈。上腹壁微内弧,下腹壁斜收,平底长方形。颈短侧面设2个对称的扁条状环形贯耳。通体素面,器形不规整。
器耳 2
1 M1∶62,椭圆体,有盖。盖面上弧,上设五只环形钮。一小钮居中,另四只各居方角位置。器口内敛,方唇,外折沿,与上盖扣合紧密。鼓腹,平底。腹长侧面各设一扁体环形横耳。制作精良,器内光洁而闪现金黄光泽。
车马器若干
兵器 戈3,矛1,鐏1,剑1,镞1.
用具 削、革甲饰片
编钟 7 钮钟2,甬钟5
海阳嘴子前M2 1 大敞口,方唇、宽折沿,深弧腹,圜底。口沿设两对称的方形立耳外侈。下接三矮蹄形足,足中空,向内开口,内包泥芯。上腹饰一周龙纹,龙呈张口,一角,两足,尾上卷之状;下腹饰一周凸弦纹。底部布满烟炱。
1 椭圆体。壁薄,尖唇,外卷沿,敛口,鼓腹,平底。一长侧面腹壁中部设扁体环形横耳。两短侧面腹壁上部各设一小鼻。腹上部饰一周变体龙纹;其下饰一周单三角勾线纹
1 敞口,方唇,宽沿外折,缩颈,折肩,深腹弧壁,平底中间略凹。肩部饰对称圆形环耳,素面。
海阳嘴子前M4 7 无盖鼎6件。均为方唇,斜折沿,大直口,腹较浅,浅圆底。器壁较薄。纹饰都在上腹部,为一条形纹带,全部为阴线纹。
上腹部饰条形纹带,纹样为变体龙纹、勾连云纹,下腹饰一道凸棱。
耳外侧饰两道凹点纹;上腹部饰一条窃曲纹带。下腹部饰一道凸棱
上腹部饰一道变体蟠螭纹。
上腹部饰一道窃曲纹。
上腹部饰一道窃曲纹。
上腹部饰一道勾连纹。
有盖鼎1件。平盖,斜折沿。盖面有4只薄板形把钮。把钮一端高起作下卷角羊首状,钮侧面饰勾线纹。盖面中心饰一周双行勾线纹带。鼎口为内收的子口,口沿下方设一对直立的附耳,较薄。鼎腹鼓,深腹,圜底,三蹄形足。鼎腹上半部饰三道装饰纹带,自上而下依次为︰正、倒三角勾线纹、纵排垂鳞纹、三角勾线纹。
1 部饰一周重环纹。领设方形附耳,并有一道横梁与口沿相连,附耳外侧饰凸棱纹。底略平,布满规则的算孔。底周为直沿式圈足。鬲口有凹槽,与甑底圈足扣合。鬲口微带外折沿,小直领,扁腹,底上凹,三蹄足。鬲肩部设外斜的扁柱体方形附耳,有二道横梁与鬲口相连。

材内壁近口沿处有铭文,4行,共17字。

2 外卷沿,有颈,浅腹。平底稍内凹。双扁环形横耳。上腹部二道凹弦纹。盖为浅盘形,周缘有三个兽头形小爪,顶为喇叭形捉手。盖外缘饰二道云雷纹,又内饰一周三角勾线纹。捉手内壁亦饰三角勾线纹,内底图案为:外周二龙首尾相追,中心为二龙相交。
大宽沿向外斜折。深圆腹,圜底。底坐呈喇叭形,细如豆柄。通体素面。
方壶 2 通体扁方。有盖,盖为长方体,盖顶为倒圈足,下为内插口。壶口微侈,腹微鼓,腹大径偏下。腹设一对横耳,耳上部作螺旋角兽头饰。耳为中空的管状,内包泥芯,耳根有横插的销孔。壶底为高圈足。
1 较厚的外折沿,方唇。盘壁设一对方形附耳,并有梁与口沿相连。盘耳外倾,内面饰二重兽面纹。盘底浅圜近平,底设三只马蹄形足。
1 圆角长方体。上口稍直,深腹,圜底。底面有丁字形铸范条痕。底设三兽蹄形矮足,前二后一。尾端有半环形们,作兽形,口衔器沿,双足附壁,宽尾勾卷。流为封盖式,作兽头形。流口为横长的椭圆形,盖顶为细密的镂孔花纹:主体纹样为大眼长角的兽面,长角又系龙纹衍成角之间,又以蛙、蛇等图形相连
椭圆体。敛口,尖唇,外卷沿。鼓腹,平底。腹长侧有一对较大的宽扁形横耳,腹短侧有一对稍小的环形横耳。腹部满饰三角螭纹。闲盖为平顶,立沿。盖正中原有钮,已残断,留有焊接痕迹。盖面满布。盖面花纹,雷纹地。十条长蛇弯曲蟠绕,其中4蛇身有鳞纹,余6蛇无鳞。蛇纹均为稍高的平面浮雕。

(盂)

大直口,宽沿外折。口沿外缘又为窄矮的立沿。方唇。有颈,深腹,弧壁,大平底,底周缘略高起。腹上部设4只大耳。耳略似圆柱体,中空,向内开口,夹有泥芯。耳前端为兽头饰,兽头双耳,圆目张口,齿舌毕现。兽角变形为宽大的枝形花冠,由4龙花纹蟠曲构成对称图案。盂颈、腹遍布繁缛的蟠龙花纹,分为4道纹带。龙目及躯体交接点为中心有圆窝球状高乳钉,其余均为减地平面浅浮雕。盂沿刻有铭文7字:“圣所献为下寝盂”。
其他 饰片,戈2,铍1,镞7,削1,插管1,带沟,铜环。
编钟 9 7甬钟,2纽钟。
海阳嘴子前M6 1 方唇,宽折沿,敞口,深弧腹,圜底,直立三蹄足。沿上设对称的方形立耳,立耳外侈。上腹饰一周变体龙纹,下腹则有一周凸弦纹。
1 尖唇,卷沿,侈口,鼓腹,平底。为椭圆体,壁较薄。无盖,腹部设对称的横耳。通体光素。
1 圆唇,卷沿,侈口,微鼓腹,平底,壁较薄。腹上部设对称的横耳。耳间饰上、下两道连续三角形勾线纹带,带间以两道稍宽的凸棱界开。上纹带的三角形较小,三角内满饰勾连纹,并且有三组不同纹样连续排列;下纹带的三角纹较大,每个三角形内饰一凤纹,并两两相对地连续排列。无盖。
春秋晚期 栖霞杏家庄M3 1 三个圆柱形足高 3 厘米。整作牺首形,首作牛首形,器身素面。
1 口部平面显椭圆形,器壁较薄,小卷沿,唇微外侈,鼓腹,素面,平底。两边饰两个对称的大桥形耳,两端饰两个小桥形耳。
1 残。

附表4 胶东地区出土春秋青铜器纹饰表

纹饰 龙口南埠村 栖霞吕家埠 蓬莱辛集庄、柳格庄 海阳嘴子前 栖霞杏家村 总计
弦纹 1 3 4 8
变体夔纹 1 5 6
勾线纹? 6 6
云雷纹 1 4 5
窃曲纹 1 3 4
夔纹 3 1 4
勾曲纹 3 3
三角纹 1 4 5
乳钉 1 1 2
兽面纹 2 2
勾连纹 2 2
蟠螭纹 2 2
垂鳞纹 2 2
回纹 1 1
直鳞纹 1 1
瓦纹 1 1
圆点纹 1 1
竹节纹 1 1
重环纹 1 1
变体蟠螭纹 1 1
凤鸟纹 1 1

附表5胶东地区出土战国青铜器器物表

阶段 出土地 器类及数量
战国早期偏晚 长岛王沟村M1[62] 鼎1、豆1、敦1、提梁壶1、 1、剑1、戈1、勾带2
青岛城阳区夏庄[63] 鼎1、豆1、提梁壶1、 1、盘1
战国中期偏早 平度东岳石M14[64] 豆2、提梁壶1、盘1
平度东岳石M163 鼎1、敦2、提梁壶1、 1、盘1
长岛王沟村M21 鼎1、豆1、敦1、 1、壶1、鉴2、鎏金刻纹匜1、带钩4
威海环翠区M3[65] 敦1、匜1、剑1、戈1、矛2、镞3、带钩4
战国晚期 长岛王沟村M103 盖豆2、 2、敦2、壶2、剑4、戈8、镞34、矛3、车马器若干
  1. 孙波:《考古新发现所见山东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东方考古》,2019年。
  2. 苏秉琦, 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 1981年5期。
  3. 严文明:《胶东原始文化初论》,《胶东考古研究文集》,齐鲁书社2004年版。
  4. 严文明:《东夷文化的探索》,《胶东考古研究文集》,齐鲁书社2004年版。
  5. 井中伟、王立新:《夏商周考古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6. 具体参考的资料有:①毕经纬:《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②吴伟华:《东周时期海岱青铜器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③毕经纬:《问道于器: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④刘延常:《海岱地区商周考古与齐鲁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版;此外还综合了查阅到的其他考古报告等。但因许多出土或者传世器物未见报告,所以多有遗漏。
  7. 严文明,吴诗池,张景芳等:《山东栖霞杨家圈遗址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84年3期。
  8. 孙淑芸,韩汝玢:《中国早期铜器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1年3期。
  9. 罗勋章,夏名采,冀介良等:《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墓发掘报告》,《海岱考古》,1989年刊。
  10. 贾效孔:《山东寿光县新发现一批纪国铜器》,《文物》,1985年3期。
  11. 曹元启,单煜东:《坊子区院上遗址发现商代青铜器》,《海岱考古》,1989年刊。
  12. 山东省昌潍地区文物管理组:《胶县西菴遗址调查试掘简报》,《文物》,1977年4期。
  13. 莱西市博物馆:《【馆藏精品】商代青铜钺》,莱西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14. 王芃:《商周时期中国异形铜钺浅谈》,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5. 曹斌:《胶东铜器与西周纪莱》,《考古》,2021年1期。
  16. 吴伟华:《东周时期海岱青铜器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17.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18.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19. 李步青,林仙庭,杨文玉:《山东招远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1994年4期。
  20. 王恩田:《曲城齐仲簋与“丁公伐曲城”——兼说铜资源与齐国强弱的因果关系》,《管子学刊》,2016年4期。
  21. 王锡平:《山东乳山县南黄庄西周石板墓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4期。
  22. 吴伟华:《东周时期海岱青铜器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23. 李学勤:《试论山东新出青铜器的意义》,《文物》,1983年12期。
  24. 刘翔:说 ,《江汉考古》,1986年2期。
  25.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26. 李蒙.山东地区铜 分析及其用途新探,《洛阳考古》,2021年2期。
  27. 毕经纬.铜 研究,《考古学报》,2015年4期。
  28. 吴伟华.山东出土东周铜 及相关问题研究,《考古》,2012年1期。
  29. 烟台市博物馆,海阳市博物馆:《海阳嘴子前》,齐鲁书社2002年版。
  30. 张真,王志文:《山东海阳市上尚都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2001年9月。
  31. 李步青,林仙庭:《山东蓬莱县柳格庄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9期。
  32. 李步青,林仙庭,王富强:《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考古学报》,1993年1期。
  33. 李伯谦:《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山东卷》第118号,科学出版社,2019年。
  34. 李步青,林仙庭.《山东省长岛县出土一批青铜器》,《文物》,1992年2期。
  35. 刘延常:《山东地区吴文化遗存分析》,《海岱地区商周考古与齐鲁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36. 刘延常:《山东地区燕文化遗存分析》,《海岱地区商周考古与齐鲁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37. 李学勤:《重论博山刀》,《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1998年。
  38. 陈隆文:《从乐毅伐齐的进军路线看博山刀的国属——先秦货币地理研究之三》,《管子学刊》,2005年2月。
  39. 石永土.《燕下都第23号遗址出土一批铜戈》,《文物》,1982年8期。
  40. 毕经纬:《问道于器: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
  41. 刘延常:《齐鲁文化的考古学解读》,《海岱地区商周考古与齐鲁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42. 刘延常:《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山东地区东土青铜器群的转变与传承》,《海岱地区商周考古与齐鲁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43. 以上两图均来自刘延常:《齐鲁文化的考古学解读》,《海岱地区商周考古与齐鲁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44. 有资料表示1896年出土于龙口鲁家沟,但国家博物馆官网显示传出土于莱阳。
  45. 李步青,林仙庭.《山东省龙口市出土西周铜鼎,《文物》,1991,年5期。.
  46. 曹斌,王晓妮:《烟台市博物馆藏几件周代铜器》,《文物》,2020年2期。
  47. 刘晓燕,孙承晋:《山东荣成市学福村商周墓葬的清理》,《考古》,2004年9期。
  48. 马志敏,《山东省龙口市出土西周铜簋》,《文物》,2004年8期。
  49. 李步青,林仙庭:《山东黄县归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考古》,1991年10期。
  50. 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5期。
  51. 王锡平,唐禄庭,《山东黄县庄头西周墓清理简报》,《文物》,1986年8期。
  52. 郑同修,隋裕仁:《山东威海市发现周代墓葬》,《考古》,1995年1期。
  53. 唐禄庭,姜国钧,李步青:《山东黄县东营周家村西周残墓清理简报》,《海岱考古》,1989年刊。
  54. 李步青,林仙庭,杨文玉:《山东招远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1994年4期。
  55. 李步青,林仙庭,杨文玉:《山东招远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1994年4期。
  56. 李步青:《烟台市上夼村出土㠱国铜器》,《考古》,1983年4期。
  57. 王献唐:《黄县㠱器》,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
  58. 李元章:《山东栖霞县松山乡吕家埠西周墓》,《考古》,1988年9期。
  59. 李步青,林仙庭:《山东蓬莱县柳格庄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9期。
  60. 烟台市博物馆,海阳市博物馆:《海阳嘴子前》,齐鲁书社2002年版。
  61. 李步青,林仙庭,王富强:《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考古学报》,1993年1期。
  62. 孙善德:《青岛市郊出土一批东周青铜器》,《文物资料从刊》5,文物出版社,1981 年。
  6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发掘队:《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考古》1962 年10期。
  64. 郑同修、隋裕仁:《山东威海市发现周代墓葬》,《考古》1995年1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