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形制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在对汉长安城数十年的考古工作中,考古工作者调查和发掘了城墙、城门、城内道路、宫殿、官署、武库、角楼、南郊礼制建筑及手工业作坊等遗址,让我们对它的形制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是一座整体布局与《周礼·考工记》相符的都城。近方形,城每面3门,各道路分为并行的3条,宫庙建筑位于未央宫东南西南,主要宫殿位于城南,东西九市位于城北。不过有的学者指出,是《考工记·匠人营国》总结了汉长安城建设成果,而非其指导汉长安城建设。【1】

关于汉长安城形制的一些具体问题,还存在一些争议,比如“市”的位置、明光宫和长乐宫的空间关系、城南礼制建筑的性质等。而本文则选取有无外郭城、中轴线、斗城形态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汉长安城是宫城还是郭城

汉长安城是宫城还是郭城问题,主要见于杨宽和刘庆柱二人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争论。【2】

杨宽认为汉长安城属于宫城性质,同时带有内城的性质。他认汉长安城的设计思想是承袭战国和秦代都城布局结构的模式,它们的宫城是具有“内城”性质的,可能分布手工业作坊、市场和居民区,是和后世的“宫城”内涵所不同的;长安城由“少府”阳成延主持修建,“少府”是主管“天子私藏”和“天子供养”的官,因此长安城具有“卫君”的宫城性质;长安城内“民里”面积小,不足以居住文献记载的那么多的人口;《周礼·考工记》适用于宫城而非适用于郭城。同时杨宽认为长安城外存在着大面积的郭区,其以中北郭和东郭面积较大。【3】

刘庆柱反对杨宽的观点,认为汉长安城受《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汉长安城就是外城或者说郭城。刘庆柱指出杨宽误解了“少府”的工作,“少府”职责当是“掌治宫室”或者说“土木之役”;杨宽对长安人口的推算也是不合理的,长安的8万户人口包含近郊和乡村但不是郭城;杨宽认为长安城外存在郭区是没有考古上和历史文献上的证据的。【4】

目前看来,倾向于刘庆柱观点的学者居多。王社教认为汉长安城具有城郭合一的布局特征,是宫城和郭城的统一整体。【5】徐龙国指出汉长安城及城内未央宫、长乐宫、北宫都是西汉初统一规划修筑的,城墙修筑好后未有修建郭城,长安城东郊以墓葬为主,不存在郭区。【6】徐卫民指出秦都咸阳无外郭城,汉长安城则既有宫城,又有外郭城。【7】这里的外郭城,应当就是指的今天的汉长安城墙。

徐宏结合刘瑞、刘云勇、呼林贵等人的研究提出了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长安城的城郭布局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惠帝时时先以城池为郭,到了武帝的时在城外兴筑建章宫、拓展上林苑等,城外有很多居民,以渭河和漕渠为郭,形成“大都无城”的状态。【8】

另外秦建明认为汉长安城外有附着于主城的“郭”或“郛”。不过他把“郭”定义为一些附着于主城的小型城堡。他定义的“郭城”应相当于“瓮城”,而非我们所探讨的“外城”。【9】

图1 汉长安城遗址平面图

图源:考古1996年第10期

二、汉长安城中轴线问题

关于汉长安城的朝向和是否存在中轴线、中轴线的走向问题,学术界还是存在一些争议的,不过汉长安城宫城大殿居中、居前无疑体现了“择中”的设计观念。对于汉长安城中轴线的走向,本文则着重总结以下几个观点。

1. 西安门-未央宫前殿-横门大街-横门一线

未央宫是长安城的正宫,前殿是未央宫的主殿,是皇帝朝会居住之所。刘庆柱指出未央宫的轴线应为北宫门与南宫门之间的南北大道,这条轴线基本位 于宫城东西居中位置。而宫城在都城中“择中”而立体现在宫城轴线与都城轴线的重合。因此都城轴线应当是沿着南北大街,南至西安门,北至横门。在未央宫以北段,东为北阙甲第,西为桂宫;南段东有王莽九庙等礼制建筑,西有社稷。【10】

王社教赞同这个观点,他同时指出这条轴线位于城的偏西部,这是由于未央宫位置的制约。汉武帝时,城外西部修筑的建章宫隔未央宫与长乐宫遥遥相对,使得此线东西两侧的建筑基本达到了平衡。【5】

图2 西安门-未央宫前殿-横门大街-横门一线

2.安门大街

从地图上看,前一条轴线的位置过于偏西,而安门大街似乎正处城的中部,将城分为东西近似相等的两部分。因此有学者认为,安门大街应当是汉长安城的中轴线。王社教等人反对该观点,这是因为西汉初先修筑了长乐宫和未央宫,然后在此基础上筑安门大街和长安城,而非以安门大街为指导布局规划长安城。【5】

不过也有学者坚持认为安门大街就是中轴线。鲁维铭认为在修筑长乐宫和未央宫时,已经规划好了安门大街作为中轴线的地位,惠帝、武帝的建设都加以巩固。以安门大街作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建筑等级逐渐降低,都城布局体现尊卑有序、符合西汉尚右原则。【11】

图3 安门大街一线

3.超长中轴线

秦建明等撰文称西汉时期曾经存在一条超长距离的南北向建筑基线,这条中轴线总长74.24千米,从南向北依次经过子午谷、汉长安城(安门大街)、清峪河大回转处和天井岸汉代礼制建筑遗址(可能是天齐宫寺和五帝寺)。秦文称该基线与真子午线夹角仅20。将该基线延长,甚至可以上指朔方,下指汉中。【12】

图4 该建筑基线示意图

来源:《文物》1995年第3期

不过更多学者认为这纯属主观臆断,包括刘瑞、徐龙国等人,其中一条反对观是子午谷的名称是王莽时期才有的,天井岸遗址的时代、性质还不能明确。

超长中轴线的观点实际上是试图从大尺度上研究汉长安城及周边礼仪建筑、帝陵和陵邑的布局关联。于志飞等认为西汉长安的近畿空间设计,是以“十五”及其衍生数据为模数,建构成具有内在尺度秩序的严整格局。【13】各建筑的具体关系可以参照下图。

图5 以15里为网格线的长安近畿空间规划

4.动态中轴线

一些研究表明,汉长安城朝向可能是发生过改变的,起初是朝东的,后来变为朝南,那这样长安城的轴线也是发生过变化的。徐宏认同刘瑞的观点,认为在朝东时代主轴线为霸城门-直城门大街,而到了朝南时代西安门-未央宫前殿-横门大街-横门作为主轴线才最终形成。【8】

5.无中轴线

另外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汉长安城是没有中轴线的。徐龙国认为城市中轴线最初见于曹魏邺北城,到北魏洛阳城才最终雏形,汉长安城根本不存在一条城市中轴线。【6】肖爱玲认为汉长安城是逐步修建的,在早期规划中就没有考虑过中轴线。【14】

三、斗城问题

我们现在认识到,汉长安城平面上是近方形的,但除了东墙较直外,其余三墙都有曲折,尤其以北墙和南墙最为严重。《三辅黄图》中记载:“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因此有人将汉长安城的形制与北斗和南斗联系起来,认为体现“象天法地”的设计理念。北斗,指的是北斗七星,是小熊座的7颗星,南斗指的是南斗六星,即斗宿一至斗宿六,位于人马座。

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所谓“斗城”之称纯属牵强附会,汉长安城城墙之所以曲折,是因为地理和迁就已有建筑造成的,他们有如下的解释。

马正林指出汉长安城地势南高北低,因此先筑南墙,然后修筑沿河的西墙和顺直的东墙,最后北墙封口。南墙一线地势西高东低,为了保持城墙在一线上,所以南墙东段向北收缩;西墙顺应未央宫西墙南北修筑,但是因为橘河在北段折向东北,所以北段向东收缩,同时也大致与等高线相符;北墙曲折则是为了顺应渭河走向而建。【15】

王社教认为南墙的曲折是因为未央宫、长乐宫的选址应当是在地势高的位置,以居高临下,城墙的修筑则以此紧邻宫城,起保卫作用,同时南墙中段有一个天然洼地,可以便利护城河的修筑;西墙的弯曲主要是受泬水的影响;北墙的曲折并非因为渭河河道,因为北门离渭河还有一定距离,应当是受渭河一级阶地北边缘的制约。【16】

图6 汉长安城附近地势图

支持汉长安城走向与星象有关的学者并非个例,不过对于“斗”的具体走向,还是有不小争议的。

传统的观点认为,汉长安城的北墙走向象征着北斗七星,南墙走向象征着南斗六星。韩国河认为汉长安城的北墙和南墙呈“北斗”“南斗”之势,既有有迁就地势和宫墙的客观原因,也含有阴阳天文术数的主观条件。【17】不过他并没有指星宿和各星体的具体位置。

陈喜波、韩光辉认为北城墙的曲折处是北斗部分,西南的转角处是紫微垣(天地居所)、东南的曲折处是属于南斗部分。【18】不过我们仔细对比一下星图,会发现陈文标指出的北斗、南斗形象与其实际形象相差甚大,难道古人建筑设计如此“抽象”?

图7 陈喜波、韩光辉的“斗城”示意图

图8 北斗七星的真实排列

图9 南斗六星的真实排列

武廷海认为“斗城”布局与“斗为帝车”观念有关,即北极星是上帝,北斗七星则是上帝的车辇。【19】他抛弃了南斗这一因素,将北斗“搬到”了城内,然而不得不说还个形制还是很抽象的。

图10 武廷海的“斗城”示意图

李小波、陈喜波、李强对于“斗城”的形制解释则更为激进。他们认为汉长安城是遵循“天人相应”原则建造的,主要宫殿未央宫、长乐宫位于北斗之上,勾陈、紫微垣等星宿都能在长安城内外找到对应的位置。【20.21】

图11 李小波等人的“斗城”示意图

我们暂且不探讨上述对于“斗城”的推论是否有足够多的考古学证据支持,单就从天文学上,上述观点就是漏洞百出的,并且不考虑他们长得到底像不像这个问题。

陈喜波、韩光辉指出,北斗星的天璇、天玑的连线延长,则分别经过北极星、营室星的室宿一室宿二,并且绘制了如下星象图【18】。然而他搞错了两点:天璇、天玑的连线是不可能经过上述星体的,他画的是天璇和天玑的连线;它们的连线确实指向现在我们现在的北极星勾陈一,也就是最靠近北天极的一颗相对较亮的星,但是由于自转轴长期进动造成春分点沿黄道西移(岁差现象),北极星并非一直不变的,秦汉的北极星可能是北极二但绝非是勾陈一。

图12 陈喜波、韩光辉绘制的星象图

图13 用stellarium软件模拟的天象图202BC为例,赤道坐标系

李小波等人的文章中也将勾陈一标注为北极星,可能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

总结

本文主要对汉长安城形制研究问题中郭城还是宫城、中轴线、和“斗城”三个问题不同的观点进行了总结,不过对于笔者所关心的“斗城”问题,也利用天文软件进行了验证。我认为新观点的提出还是应更多依据于考古发现而非主观臆断,对于涉及到文理交叉的内容,还须谨慎求证为宜。

参考文献

[1]徐龙国,徐建委.汉长安城布局的形成与《考工记·匠人营国》的写定[J].文物,2017(10):56-62+85.

[2]陈文豪.由汉长安城平面图看研究进展[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31(02):50-58.

[3]杨宽.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再探讨[J].考古,1989(04):348-356.

[4]刘庆柱.再论汉长安城布局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答杨宽先生[J].考古,1992(07):632-639.

[5]王社教.论汉长安城形制布局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2):131-143+251.

[6]徐龙国.汉长安城考古的收获、进展与思考[J].南方文物,2022(02):11-27.

[7]徐卫民.汉长安城对秦都咸阳的继承与创新[J].唐都学刊,2009,25(01):1-5.

[8]徐宏.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9]秦建明.汉长安城郭郛考[J].文博,2011(02):40-45.

[10]刘庆柱.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工作四十年[J].考古,1996(10):1-14.

[11]鲁维铭.汉长安城中轴线再认识[J].文化学刊,2020(07):192-196.

[12]秦建明,张在明,杨政.陕西发现以汉长安城为中心的西汉南北向超长建筑基线[J].文物,1995(03):4-15.

[13]于志飞,王紫微.经纬圆方——汉长安城及其近畿空间尺度设计研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5(03):66-75.

[14]肖爱玲. 西汉长安城中轴线新释[C]//中国古都学会,郑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4:272-288.

[15]马正林.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地理特征[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60-66.

[16]王社教.汉长安城斗城来由再探[J].考古与文物,2001(04):60-62+84.

[17]韩国河.汉长安城规划思想辨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5):61-65.

[18]陈喜波,韩光辉.汉长安“斗城”规划探析[J].考古与文物,2007(01):69-72.

[19]武廷海.汉长安“斗城”之说试论[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3(02):155-159.DOI:10.15986/j.1006-7930.2021.02.001.

[20]李小波,陈喜波.汉长安城“斗城说”的再思考[J].考古与文物,2001(04):63-65.

[21]李小波.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61-69.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